Tuesday, August 14, 2012

《聖訴》

原名Doubt
製作同流
導演:余健生
編劇John Patrick Shanley
翻譯及改編:張天恩
演員:鄧偉傑 傅月美 阮煒楹 張雅麗

場地香港文化中心劇場
觀看日期4/8/2012 8:00pm


“疑惑的威力能如肯定一樣强大和持久。”  —這是此劇所展現的主旨。

故事發生在1964年於紐約貧民區的一所教會學校內,時值天主教會正面臨大革新,形成新舊勢力的衝擊。校長Sister Aloysius(傅月美 飾)守舊嚴苛,人人敬而遠之。神父兼體育老師Father Flynn(鄧偉傑 飾)則剛剛與她相反,他形象親民、新派思想受學生愛戴。Sister Aloysius因一次和另一修女Sister James(阮煒楹 飾)交談時得知Father Flynn把校內首名黑人學生Donald Muller帶到自己的住所獨處後便一口斷定DonaldFather Flynn性侵犯了。固執的Sister Aloysius為求指証Father Flynn不惜與他當面對質,還與Donald的媽媽Mrs. Muller(張雅麗 飾)會面,希望得到她的支持。

John Shanley把六十年代天主教派的文化和階級思想建構到角色上,從對話中讓觀眾理解在當時的教會內不同崗位的溝通渠道和程序、男女神職人員見面時應守的禮儀、及在討論教會工作與閒談時在主、客的區別等等。這些也能幫助觀眾了解劇中三位神職人員的關系及眾人所持的立場和態度。

本劇其中一個吸引人之處在於每每當觀眾對Father Flynn有否侵犯Donald而作出判斷時,編劇便巧妙地拋下一個又一個重要的資料— Donald是同性戀?Father Flynn有類似的前科?他因神父應有的操守而不能公開真相?這些也會令在場的觀眾反覆重新審視之前的決定或假設,亦從而成功製造了如同Sister Aloysius所承受的疑惑和不肯定。

此劇利用宗教、階級、種族、性傾向等問題製造角色的衝突,但正如筆者一開首說,「疑惑」是才本劇的中心點,是否發生在教會、是否同性戀一或純粹性別歧視也沒多大關系。社會公認的司法原則下“疑點利益歸於被告”,但Sister Aloysius所持的信念剛好相反 —當有懷疑時便首先定性為有罪再去求證是否清白,因她認為自己應肩負保護每一個學生的責任,所以不介意判斷錯誤。這就如她預先在寒冬來臨前為學校花園的玫瑰花用麻布為包裹,以免它們受寒霜凍傷時向Sister James拋下一句「當來臨時,一切也太遲了」。她放棄活在無知中,因為當今世代仍充滿魔鬼。但在現實中,這信念不單逆水行舟,還要付出沉重代價。皆因本應在全白裡只要找到一點黑便能斷定為不潔,但現在卻變成無論找到幾多清白之處也不能確認沒有污點,搜索便變得無止境。

眾觀台上四位演員,較年輕的兩位反而令筆者看得賞心。阮煒楹飾演對教學充滿熱誠的Sister James,面對Sister Aloysius嚴厲的教導或對着Father Flynn時的傾訴也能恰當地演活那天真單純的小修女,亦能舒緩繃緊的劇情。而張雅麗飾演的黑人母親,導演早在場刊內言明不會把她的膚色化妝成黑人模樣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喜劇效果。由Mrs. Muller的外表打扮再加上張雅麗賦于的肢體動作,雖未至於十足像真度,但已能令觀眾投入相信眼前的是一位黑人女士。

在編劇筆下的Sister Aloysius雖然外表古板,刻意建立與學生之間的圍牆,但她也非絕對冷酷無情,起碼她會為了保護有嚴重眼疾的Sister Veronica而為她隱瞞了病情。她確實鄙視那些放棄用墨水筆而轉用原子筆的人(包括Father Flynn在內),但站在使用新的書寫工具而令到墨水筆書法式微的角度來看也不無她的道理。傅月美在年齡和外型上也符合Sister Aloysius一角,唯獨她缺少了那種不純出於無理的執著和自以為看透人心的高傲態度。或許傅在筆者所觀看的場次並不在狀態,筆者看到在台上的Sister Aloysius總令人感到帶點虛弱和腳步不穩,尤其和Father Flynn正面交鋒時,雖然在對白上Sister Aloysius 處於上風,但面對Father Flynn的連環反抗時傅的信心卻像被動搖了。這樣的角色處理亦直接令鄧偉傑所飾演的Father Flynn收斂了對Sister Aloysius的還擊。筆者認為演譯Sister Aloysius的手法不需要一定如梅麗史翠普於電影版般強悍,但所散發的氣勢也應不惶多讓。

Sister Aloysius相信自己的直覺,Donald的事件只不過是導火線,早在開學的第一天當她看到Father Flynn接觸另一位男學生的手腕才是一切疑惑的源頭。我們試過這些單憑感覺便判了別死罪的情況嗎?Sister Aloysius在劇終時所說的疑惑,或許也存在於你和我的心內。


8.2012



Monday, August 13, 2012

《一屋寶貝》最終回

製作:演戲家族
導演:彭鎮南
編劇:柳美里
改編:張飛帆、彭鎮南
演員:朱栢謙、溫卓妍、鄭欣宜、林曉峰、姚詠芝、鄭佩佩、陳永泉、何浩源、何敏儀、彭珮嵐、林可嘉、謝瑞琼、施標信、宋本浩
場地: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
觀看日期:10/8/2012 7:45pm


在三年內四度公演,無論演出的場地或規模也一次比一次大,到了這次的「最終回」,或許是時候來個比較。筆者過去曾觀看過的演出包括首演(2009年10月)、第三度公演(2011年1月)和剛剛演畢的最終回(2012年8月)。沒錯,有不同便有比較,但本文表達的純粹是筆者個人的選擇或偏好,並不代表不喜歡便等同不好。

場地/舞台設計—文化中心劇場(首演)-> 演藝學院歌劇院(三演)-> 文化中心大劇院(最終回)
和《四川好人》、《動物農莊》這些音樂劇不同,《一屋寶貝》除了沒有大型歌舞場面外,觀眾還需要近距離去和演員一同感受劇中一份又一份的愛,在文化中心劇場觀看不作它選(以過去演出場地比較)。來到最終回同樣的是文化中心,但升格為大劇院仍有它可取之處,除了可以把樂隊收納起來,令筆者最震撼和感動的是在接近尾聲時男主角英朝晴(朱栢謙 飾)返回天家那一剎,原有的佈景部分在燈光照射下變成透明,原來在偌大的舞台背後隱藏了一個樹林(正確來說是散佈着很高的樹幹),觀眾透過佈景看到英朝晴緩緩地步上一道白色的天梯。雖然整個過程只維持了不多於十秒,但那一幕仍深深留在筆者腦海中。

曉子—張國穎(首演)-> 羅敏莊(重演/三演)-> 鄭欣宜(最終回)
由於演出場數及場地關系,相信沒有太多人看過張國穎飾演的曉子版本乃筆者認為最能演活曉子性格的演員。在劇中曉子憑機智和急才協助英朝晴化險為夷,不至暴露了他已成鬼的身分;同時又是英小雨(溫卓妍 飾)的大姐姐,教導她對人要有同理心。張國穎不單擁有甜美和感人的歌聲,其爽朗個性亦符合曉子的仗義性格。再加本身的節奏感和舞蹈根底,無論演、唱、跳也手到拿來。而羅敏莊則親切可人,歌聲同樣不用置疑。無論張國穎或羅敏莊也能與朱柏謙產生舞台火花。對於首次演出音樂劇兼戲份吃重的鄭欣宜來說,要處理曉子一角確實並非易事。雖然在演戲和跳舞方面仍需努力,但在處理一些靜態的歌曲時她的歌聲同樣能感動觀眾。有趣的是,當鄭欣宜第一次在台上亮相時竟觸動筆者在腦海浮現出沈澱霞的感覺,相信虎母無犬女,希望她能很快找到在舞台上合適自己走的路。

瑪利亞 — 劉雅麗(首演/三演)-> 姚詠芝(最終回)
若不是碰上《我和秋天有個約會》同期演出,相信來到最後一回劉雅麗仍會繼續飾演瑪利亞。劇中一曲「紅地氈」由她帶有磁性的演譯能釋出應有的爵士韻味,和現在姚詠芝近乎高八度的歌聲截然不同。除此之外,作為小雨的媽媽,劉雅麗無論在年齡差距和處理那種母女的愛也較為可信。但論到和英朝晴的外型匹配度則姚詠芝較優。

岳男 — 陳康(首演/重演)-> 魯文傑(三演)-> 林曉峰(最終回)
和張國穎一樣,陳康同樣只出現在首演,亦是筆者最喜歡的演譯岳男方法。其實陳康、魯文傑和林曉峰三人均擁有那種有義氣、重兄弟情的小人物特質,但陳康卻多了一份隨機應變的醒目和舞台魅力,在唱「女人香」時亦是最“抵死” 傳神的一位。

英老太 — 文瑞興(首演/重演/三演)-> 鄭佩佩(最終回)
由文瑞興和鄭佩佩所演譯的英老太感覺大有不同,雖然同屬慈母和內心善良的老婆婆,文瑞興是平易近人的傳統小女人,鄭佩佩則較剛烈和在家比較主導。在唱出「誰無過」來勸導英朝晴原諒年邁的父親時,兩位女演員各有千秋,雖然文瑞興歌唱技巧較高,但鄭佩佩所採用的責怪語氣亦合理自然。當英家兩老得悉英朝晴已成鬼魂時那種切膚之痛也再一次令觀眾決堤。

英朝晴—朱柏謙 / 英小雨—溫卓妍(首演/重演/三演/最終回)
若沒有朱柏謙或溫卓妍其中一人,《一屋寶貝》便不會像現在那樣動人。這樣說好像抹殺了其它台前幕後的工作人員所付出的努力當然不恰當,但請恕筆者因一早已被二人迷到而作出以上的莽言。朱柏謙的舞台魅力已不用多談,《一屋寶貝》成就了溫卓妍,而這女孩亦為這劇注入生命。朱、溫二人合拍、信任和交流熟練的程度並沒有因演出多了而被公式化,筆者仍能在每次演出中看到在台上二人的“真” ,實屬可貴。朱柏謙即將加入中英劇團,希望能繼續在舞台發光發亮。

彭鎮南 / 高世章 / 岑偉宗
場刊內記錄了有關三人的訪問,高世章笑稱他們為快板(岑偉宗)、中板(高世章)和慢板(彭鎮南)。能集合他們各人的尊長,互補不足又成三位一體的創作團隊才能把這麼具人性的作品呈現觀眾眼前。縱使經過數次再度演出,仍能在每一次看到在音樂、歌曲或劇情上作出修改,證明三人對此劇要求之高。希望不用等待太久便能再度欣賞到演戲家族的全新製作。

《一屋寶貝》提醒我們愛要及時,曾互相愛過、珍惜過,永別又如何。

8.2012

Monday, August 6, 2012

《妹妹與喵─日記不交換》


製作:蘇菲舞台
導演:羅松堅
編劇:林乃文
翻譯及改編:羅松堅
演員:朱仲暐, 吳鳳鳴, 陳楚鍵 (2-4/8, 5/8夜場), 羅松堅 (5/8 下午場)
場地:香港藝術中心麥高利小劇場
觀看日期:4/8/2012 3:00pm


新成立的劇團,但製作一點也不稚嫩。

改編自台灣作家林乃文的同名劇本,書內描述兩名同居少女的相處和生活。二人性格截然不同,當辦公室女郎的妹妹(朱仲暐 )萬事井井有條,因為她覺得秩序就是美,所有事情也要在她設定的時間表內發生,包括何時寫日記、等待男友的來電等。室友插畫師林妙麗/(吳鳳鳴 ) 卻剛剛相反,她喜惡分明,拒絕生活公式化,對表裡不一或偽善的人極度不滿,認為人與人的溝通是廢話。面對失意的事業,她選擇像貓一樣的生活方式,更以貓的聲和妹妹對答。

把性格如此異迴的人放在同一屋簷下必然製造了很多矛盾。面對着我行我素的阿喵所作的一切及對人處事的態度,都全衝着妹妹一直所堅守的信念而來。外表看似樂於當別人眼中的妹妹也有她不為人知的一面 ——利用外表和妹妹的形象得到別人憐愛、當老闆的情人、和阿喵的男友阿狗(陳楚鍵/羅松堅 ) 發生關系等。實際上她沒有真正的朋友或真正的情人,日記成為了妹妹的唯一傾訴對象。在她的世界中,她把一切事物規律化和美化,把缺陷、不應該或得不到的事和人也變得順理成章甚至乎是美事。這種自欺欺人的性格延伸到平常與人的交往中。阿喵也有寫日記的習慣,但她把日記寫在牆上。雖然擁有藝術家的脾性,但她比妹妹來得理性。阿喵會把事情像電腦的流程圖般分析它們的因果關系。在林乃文筆下的阿喵大情大性亦不失真實感,阿喵為了生活仍會忍辱面對無理的客戶、為了愛情仍會容忍男友的不忠。現實中過着這樣的生活大有人在。

故事的末段發展到阿喵因証實了妹妹和阿狗的關系而決定離開,而妹妹和上司的關系亦因被上司的太太揭發而不能再在公司立足。沒有人成為贏家,但卻修補了阿喵與妹妹的關系。

台上四位演出者皆全職演員,朱仲暐一開聲便是那種妹妹應有的甜美聲線,吳鳳鳴亦能捕捉到貓兒的一舉一動。雖屬女性的故事,但相信大部分觀眾仍能看出共鳴。導演羅松堅的處理應記一功。在場刊內找不到服裝設計一職,可能真的沒有特定的負責單位。妹妹在劇中更換了多套衣服出場,由最初的白色外套配淺藍色裙到之後的黑裙,直到最後一幕的全黑套裝,相信是用來表達妹妹的內心逐漸釋出她的陰暗面。筆者對這處理卻認為沒有特別需要,因為妹妹的性格在劇中並沒有實質的變化或沉淪,無論在劇初她樂於當上司的外遇或後來接受阿狗的挑逗,在本質來看也是一樣的。當然,這是導演的選擇。

「蘇菲舞台」將會是「糊塗戲班」、「劇場工作室」等夫妻檔 的新力軍。

8.2012


Friday, July 13, 2012

《波音情人》

原名:Boeing Boeing
製作:A2創作社
導演:冼振東
編劇:Marc Camoletti
翻譯及改編:冼振東
演員:陳仕文 文傑聰 梁奕倫 連詩雅 董敏莉 馬沛詩
場地:香港文化中心劇場

觀看日期:12/7/2012 8:00pm


半個世紀前的喜鬧劇,在2012年的今天觀看,還能令你捧腹大笑嗎?

法國作家Marc Camoletti的原著「Boeing Boeing」寫的是多情巴黎公子同一時期擁有三位當空中服務員的未婚妻。行動得以成功全靠不同的飛行時間去作「移形換影」。劇中除了因多位未婚妻在同一時間返回未婚夫的住所而製造驚險有趣的笑料外,三位來自不同國藉(德、法、美)的未婚妻亦因文化和語言差異而鬧出不少笑話。當劇本落在集翻譯、改編和導演於一身的冼振東手上,順理成章地把三位歐美佳麗區域化成為亞洲區三間航空公司的「當地」空中服務員 香港代表: 國泰、星架玻代表:星航和日本代表:日航。筆者特意强調「當地」是因為之前提到這個劇的其中一個重要喜劇元素來自三位未婚妻的獨特文化、口音和說話用詞。劇中三位女角—香港的Janet(董敏莉 飾)、星架玻的Jelly(馬沛詩 飾)和日本的Junko(連詩雅 飾)在外形上也頗為適合角色,尤其董敏莉的短髮正是筆者在國泰航機上經常見到的空中服務員打扮,如果馬沛詩能穿上星航經典的長紗裙制服則效果更佳。除本地的Janet說着廣東話外,Jelly並沒有說華語,而Junko亦沒有說日語。筆者認為這個處理沒有問題,但若能她們在說話時能加入本身國家的文化特色和肢體語言,例如星架玻的“Singlish 口音(馬沛詩不是全沒有那口音,但在劇中有些游離)或日本的躹恭禮敬等,相信會令角色更令人入信。

筆者錯過了去年的首演,留下重演的陳仕文(飾演未婚夫Bernard)、文傑聰(飾演Bernard的死黨Robert)和馬沛詩乃導演口中的「老屁股」,不單富舞台經驗,三人更是喜劇能手。除獲提名最佳男配角的文傑聰實至名歸外,陳仕文亦能文能武,二人在台上合拍非常。今次演出以演員的名氣掛帥,獲提名最佳女配角的張紫琪換上「新聞女王」連詩雅,再加上董敏莉和梁奕倫。沒有舞台劇演出經驗的連詩雅其演技雖然和其他演員有一段距離,但在台上能保持淡定也算是一個好的開始。作為第一個出場的未婚妻,董敏莉在中段開始亦趨穩定。劇中的女管家莎姐一角在劇本沒有指定由男演員擔當,首演的黃呈欣換來現在的梁奕倫。梁的演出尚算中規中矩,只是稍嫌部分台詞說得過份飛快,在沒有真正接收到對手的交流便反射式地回應。

「一腳踏多船」歷久不衰,若然有第三次公演,導演可以考慮還原首演的演員組合再加點變化,例如由膚色較「健康」的馬沛詩扮演馬來西亞或泰國人;而其它角色則來一個大兜亂—文傑聰飾演多情未婚夫、陳仕文飾演憨直死黨,相信也有一定可觀性。


7.2012


Tuesday, July 3, 2012

《邊緣戀曲》


原名Edges
製作:音樂劇作
導演:王敏豪
作曲Justin PaulBenj Pasek
粵語填詞:卓靈、程筱筑、方若君
演員:張國穎、陳健迅、周詠絲、黃思豐
場地:葵青劇院黑盒劇場

觀看日期30/6/2012 8:15pm


音樂劇生力軍「音樂劇作」由創團劇《囍帖街》的翻唱流行曲一躍而到這一套外國翻譯音樂劇的越級挑戰能成功過關嗎?

劇名所指的「邊緣」是對人生來一個大包圍 自己、親人、愛情、工作、理想等等的老生常談。原有版本在2005年完成,所提及的問題應該和現在仍未脫勾。而戀曲則指兩對男女的愛情沖擊。

Edges》本身是以”Song Cycle” 形式演出,即是整個劇也純以歌曲進行。導演選擇了加入台詞去交待部分劇情是明智的決定,因為以粵語演出的音樂劇常遇到的根源問題是怎樣處理好白話文和廣東話口語的應用。在很多外語(包括英語)來說,書寫和說話所用的語句也分別不大,但往往在看粵語音樂劇時令筆者皺眉的是那些在同一首歌曲內一時「他的」,一時又「佢嘅」的用詞。這劇的粵語填詞工作並不容易,既要把原有的歌詞翻譯套用樂曲上,又要考慮配合劇中人物的性格、角色而選用合適的字句。全劇十四首歌曲由三人執筆,風格和作詞技巧仍有待進步。值得一提的是「我想你知…」這首歌,原曲名稱是“I Hmm You ;在男角還未有膽量向女角表達前,歌詞內所有(超過十個以上)“love 字均全被“hmm 這個字或音代替,此仍這曲的亮點。但當轉化為粵語版本後那“hmm被用在錯誤的位置或被刪去,令到觀眾完全領略不到那hmm 的有趣之處。如能在填詞時多作考慮便能令歌曲發揮到應有的功效。

台上四位演員均唱、跳俱佳,尤其飾演Caitlyn的張國穎更見亮麗。此劇的歌曲音域甚廣,而和音編寫也非一般容易的合唱曲式,但所有演員也能應付得到。筆者最欣賞的是最後的一首歌曲「彷如呼吸」,那和音札實而有力。縱然沒有吸引人的旋律,亦沒有如宣傳所用的tagline「站在邊緣,誰願粉身碎骨地愛」的轟烈故事,但觀眾也能感受到四位演員的投入和努力演出。在場刊內找不到舞蹈指導一職,相信劇中的舞蹈也是由富舞蹈經驗的演員自己負責。另外一提的是飾演Caitlyn的妹妹Haley周詠絲 )的造型。在劇中的Haley應比Caitlyn少十年八載,相信本身張國穎和周詠絲的實際年齡相約,但周在opening時加添的小背心卻令她外型更加成熟,除了和Caitlyn並不配外,和劇中男友譚冠希(黃思豐 )亦變成姊弟戀。

回應本文開首的提問—「音樂劇作」的演出質素是肯定的。今次挑戰成功的是製作單位的能力,至於在選擇劇目上仍有待摸索。始終也只是劇團的第二個演出,作多方面嘗試也是好事。筆者依然其待他們下一個演出,會是自家製的原創音樂劇嗎?


7.2012


Thursday, June 28, 2012

《製造基督》

「本文章已刊於藝PO


原名Messiah
製作:同流
導演:鄧偉傑
編劇Steven Berkoff
翻譯及改編:薛海暉
演員:朱栢謙、鄧偉傑、林子傑、陳均鍵、宋本浩、方俊杰、葉興華、葉萬莊、賈澤麟、羅松堅、蒙潔、余健生

場地:西灣河文娛中心劇院
觀看日期12/6/2012 8:00pm



同流的鄧偉傑偏愛非主流。今次還把一套「非典型」的聖經故事放上舞台,一來破壞了神聖的基督在教徒心目中的形象,另一方面對一些沒有太深聖經認知的觀眾,大有可能因領略不到劇中對白與經文的關連而看得一頭霧水。吸引觀眾入場的是富挑釁性的劇名、對同流的鍾愛或是因朱栢謙之名而來?在劇終時,到底觀眾是帶著怎樣的心情離開呢

有一個人看中了一份他認為必定舉世轟動、能令主角一鳴驚人的劇本,並覺得自己先天極度符合男主角的背景,所以便決意自導、自演這齣「真人騷」。而所說的劇本其實是指先知的預言書(現在的舊約聖經),男主角是耶穌、另一眾演員包括聖母瑪利亞、十二門徒、魔鬼撒旦等等,及演出場地在以色列一帶。

「製造」這個詞語給了觀眾很大的想象空間。當劇院規則仍在廣播時,演員已經緩緩步進舞台就位 — 把十字架裝上、耶穌(朱栢謙 )自己把雙手套在十架的繩索上。筆者在想:「這是一場戲中戲嗎?」。十架上的耶穌開始說話,合情理的內容,但總是令人聽得不大對勁。雖然筆者沒有聽過真正的耶穌親自說話,但台上看到的卻又和心中設定的耶穌有頗大出入。因為在身體受着酷刑時,耶穌的語調仍帶有絲絲的嘲諷,令筆者感覺他是用令一個身份去演譯耶穌一角。

編劇Steven Berkoff寫這劇本可以說是忠於聖經的經文,尤其是耶穌所說的話大部份也可以在聖經內找到,Steven Berkoff只不過在章節之間加插前前文後理去表達自己的故事。但他的「僭建」卻非同小可,因為那些輔件足以令到台上的耶穌和在聖經內所描述的在性格上有着極端的分別,亦大大扭曲了聖經原文的意思。

故事以倒敍方式描述。當耶穌再次出場時已經換上搶眼的紅色西裝,並手持米高鋒向群眾講道。「回到現代。」筆者又在想。但筆者的猜測很快又被推翻。說的仍是公元初羅馬帝國時代。善於演說的耶穌在台上盡顯個人魅力、字字珠璣。但在台下的他卻像把光環拿走,變得市井和處心積累,亦貫徹了之前在十架上的他。手執先知預言,目標明確清晰,決意把自己打造成救世者彌賽亞;並有着精密計劃 — 選擇在星期五安適日前被釘上在十架上,好等有三日時間復原然後「復活」、利用毒藥製造假死現象、在安葬的山洞內預備好秘道等等。雖然劇中沒有解釋為何耶穌能在不大願意「醫治」患有癲癇症的病人下仍能行神跡把他治好,但看到這些驟似合理的情節,會否令在坐的教徒相信現實的耶穌就是這樣的嗎?

Steven Berkoff筆下的耶穌的確是一位富經驗的導演,他指令門徒們在何時該做些甚麼、應說些甚麼話,以應驗先知的預言。他所得到的劇本並不完整,所以憑着智慧,他編寫其它空白部份。但世事往往出人意表,更何況這「真人騷」是沒有、亦不可能預先彩排一次。當門徒們在「看着電視直播」,看到耶穌被釘在十架上雙腳血流如柱時,便知道這計劃出了亂子。故事到此沒有延續下去,那也好,可以留待觀眾思考的不單是劇情的可信程度,更重要的是編劇與導演想把甚麼訊息或理念傳達給觀眾。

身兼同流的藝術總監,鄧偉傑把「宗教政治」定為身今個劇季的主題。《製造基督》確實貫徹了這個欄目。歷史告訴我們有多少個國家曾經或現在仍打着為宗教而戰的旗號去攻打別國,到底他們所為的是信奉的神還是為了控制人民的權力呢?當看到被斬首的施洗約翰(羅松堅 飾)雖然只剩下頭顱,但仍憤然反擊加害他的惡勢力和堅持自己的信念,這一幕不是正好說中一些異見人士在共產國家受着的政治打壓嗎?

Steven Berkoff在透過宗教來說政治時,亦藉着魔鬼撒旦(鄧偉傑 飾)給觀眾帶來反思 — 究竟是撒旦來引誘我們,還是我們去邀請他進入我們的心靈內呢?在長達十多廿分鐘的獨白盡顯鄧偉傑的舞台功力,但始於有一部份觀眾的集中力有限,未能適應冗長和單純演說的演出。

在今次製作上,舞台、服裝及燈光設計由馬穎芝、鄧偉傑、楊子欣三人包辦,統稱為聯合設計。相信沒有特定分工是希望在這三方面達至一個統一的風格。在簡潔的舞台上就只插上一根超巨型的鐵釘,劇中的十架也是由此釘變化出來。這根釘起着很大的象征意義,加上燈光配合,得到很好的舞台效果。但在劇中所出現耶穌手持的米高鋒(還加上强大迴音聲效)和門徒們所觀看的電視機卻令筆者感覺有點突兀和不協調。雖然理解到可能導演想誇大耶穌講道的效果和透過電視螢光幕令觀眾反思一些獨裁者或國家領導是否彌賽亞,但筆者相信在這方面留白給觀眾思考會更好。

作為一齣另類的聖經故事,導演和演員可以衝破傳統的框框。鄧偉傑除了在把經典的聖經場面如最後晚餐、耶穌被釘十架等等呈現在觀眾眼前外,在處理一些群眾在舞台上移動的畫面也流暢和好看。主角朱栢謙除了在外形上和比拉多(余健生 飾)所形容有所出入外,飾演耶穌一角也非他人之選。但當場內有太多他的影迷或朋友時,稍有一些誇張的演出便很容易產生令觀眾起哄的危機。在耶穌風騷地講道還向觀眾拋眉眼時,筆者相信有部份觀眾會以為接下來的演出由朱淩淩樂隊接上。

在看畢此劇後,相信大部份觀眾如筆者一樣也沒有改變本身對宗教的看法,畢竟每一個教派也常受到不同形式的質疑甚至乎挑戰。若果單憑一齣舞台便能動搖了信仰,那麼需要檢討的並非那宗教的真與偽,反而是自身的信念基調。

»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6.2012


Tuesday, June 26, 2012

《叁十慌者》


製作DG House
導演:許樹寧
創作演員:陳楚鍵、謝志良、潘啟文、劉詠浲、梁兆文、蕭健邦、梁雯麗、梁雯琪、李菁菁、姜艷嫺、朱佩鳳、黃偉齡
場地: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黑盒劇場

觀看日期23/6/2012 3:00pm


孔子說“三十而立”,現代香港人則"三十而惑",被冠以“八十後” 、“宅男/港女” 等等貶詞。十二位“三十左右” 的創作演員所說的會是甚麼樣的故事?

雖在黑盒劇場演出,但在進場後看到那一堵像真度極高的石屎磚牆已感覺製作誠意甚高。而眾演員均以喪屍造型演出也絕不欺場,再加上舞台上的視像投影,硬件配套齊備了,故事會同樣吸引嗎?

被强國蠶食資源、文化入侵、樓價高企、弱勢政府等等外在壓力,再加上數字上的心理關口,三十歲的而且確是一個容易令人迷失方向的人生階段。在台上的演員大多也是說着、演着屬於自己作為“三十慌者” 的困擾話題,理應或多或少也能令觀眾產生共鳴。

開始時各演員行屍走肉般在台上游離着,現場攝影機把演員的大特寫逐一投影在牆上作介紹,富電影感。接着故事正式開始。大部分的場景只涉及一、兩位演員,而全劇的其它演員仍然保持着喪屍的狀態留在台上。當有演員需要“演出” 時,他們會跳出喪屍的身份去對話、說獨白;也有一人飾演另一人的聲音,其它演員則在舞台上浮游着。

筆者在看此劇時遇到最大的問題是經常找不到焦點。走焦不單因為當台上有演員在演出他/她們的片段時,其它作為背景角色的演員仍然很起勁地繼續他們的演出部分,時而唱歌,時而大聲的在追打曱甴,往往令到台上的主角被淹沒在群眾中,就算觀眾想,但也不能集中去欣賞真正主角的演出。而另一個走焦地方落在演員所說的內容上。筆者明白演員大多是分享他們在這個課題的體驗、經歷或感覺。方向沒有問題,亦不需要每一段也經天動地或帶來很大的反思,但是當中有很多段故事也是沒有延續,又或是話題搔不着癢處,每當觀眾期望再深入聽多一點點便已經轉換下一段落。除了演員數量之外,另一樣導演可以考慮精簡的是表達方式 —演戲、唱歌、跳舞、錄像等等,未能達到“目不暇給” 之效。若果在只有一小時多些的演出內集中於某些值得發展的情節相信效果會更好。

寫這篇觀後感時看到場刊上是這樣形容此劇的 一個來自四方八面七咀八舌十分現實又十五十六之歌舞影劇show。看來目標已達到,但和觀眾的期望仍有一段距離。


6.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