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宋本浩.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宋本浩. Show all posts

Monday, August 13, 2012

《一屋寶貝》最終回

製作:演戲家族
導演:彭鎮南
編劇:柳美里
改編:張飛帆、彭鎮南
演員:朱栢謙、溫卓妍、鄭欣宜、林曉峰、姚詠芝、鄭佩佩、陳永泉、何浩源、何敏儀、彭珮嵐、林可嘉、謝瑞琼、施標信、宋本浩
場地: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
觀看日期:10/8/2012 7:45pm


在三年內四度公演,無論演出的場地或規模也一次比一次大,到了這次的「最終回」,或許是時候來個比較。筆者過去曾觀看過的演出包括首演(2009年10月)、第三度公演(2011年1月)和剛剛演畢的最終回(2012年8月)。沒錯,有不同便有比較,但本文表達的純粹是筆者個人的選擇或偏好,並不代表不喜歡便等同不好。

場地/舞台設計—文化中心劇場(首演)-> 演藝學院歌劇院(三演)-> 文化中心大劇院(最終回)
和《四川好人》、《動物農莊》這些音樂劇不同,《一屋寶貝》除了沒有大型歌舞場面外,觀眾還需要近距離去和演員一同感受劇中一份又一份的愛,在文化中心劇場觀看不作它選(以過去演出場地比較)。來到最終回同樣的是文化中心,但升格為大劇院仍有它可取之處,除了可以把樂隊收納起來,令筆者最震撼和感動的是在接近尾聲時男主角英朝晴(朱栢謙 飾)返回天家那一剎,原有的佈景部分在燈光照射下變成透明,原來在偌大的舞台背後隱藏了一個樹林(正確來說是散佈着很高的樹幹),觀眾透過佈景看到英朝晴緩緩地步上一道白色的天梯。雖然整個過程只維持了不多於十秒,但那一幕仍深深留在筆者腦海中。

曉子—張國穎(首演)-> 羅敏莊(重演/三演)-> 鄭欣宜(最終回)
由於演出場數及場地關系,相信沒有太多人看過張國穎飾演的曉子版本乃筆者認為最能演活曉子性格的演員。在劇中曉子憑機智和急才協助英朝晴化險為夷,不至暴露了他已成鬼的身分;同時又是英小雨(溫卓妍 飾)的大姐姐,教導她對人要有同理心。張國穎不單擁有甜美和感人的歌聲,其爽朗個性亦符合曉子的仗義性格。再加本身的節奏感和舞蹈根底,無論演、唱、跳也手到拿來。而羅敏莊則親切可人,歌聲同樣不用置疑。無論張國穎或羅敏莊也能與朱柏謙產生舞台火花。對於首次演出音樂劇兼戲份吃重的鄭欣宜來說,要處理曉子一角確實並非易事。雖然在演戲和跳舞方面仍需努力,但在處理一些靜態的歌曲時她的歌聲同樣能感動觀眾。有趣的是,當鄭欣宜第一次在台上亮相時竟觸動筆者在腦海浮現出沈澱霞的感覺,相信虎母無犬女,希望她能很快找到在舞台上合適自己走的路。

瑪利亞 — 劉雅麗(首演/三演)-> 姚詠芝(最終回)
若不是碰上《我和秋天有個約會》同期演出,相信來到最後一回劉雅麗仍會繼續飾演瑪利亞。劇中一曲「紅地氈」由她帶有磁性的演譯能釋出應有的爵士韻味,和現在姚詠芝近乎高八度的歌聲截然不同。除此之外,作為小雨的媽媽,劉雅麗無論在年齡差距和處理那種母女的愛也較為可信。但論到和英朝晴的外型匹配度則姚詠芝較優。

岳男 — 陳康(首演/重演)-> 魯文傑(三演)-> 林曉峰(最終回)
和張國穎一樣,陳康同樣只出現在首演,亦是筆者最喜歡的演譯岳男方法。其實陳康、魯文傑和林曉峰三人均擁有那種有義氣、重兄弟情的小人物特質,但陳康卻多了一份隨機應變的醒目和舞台魅力,在唱「女人香」時亦是最“抵死” 傳神的一位。

英老太 — 文瑞興(首演/重演/三演)-> 鄭佩佩(最終回)
由文瑞興和鄭佩佩所演譯的英老太感覺大有不同,雖然同屬慈母和內心善良的老婆婆,文瑞興是平易近人的傳統小女人,鄭佩佩則較剛烈和在家比較主導。在唱出「誰無過」來勸導英朝晴原諒年邁的父親時,兩位女演員各有千秋,雖然文瑞興歌唱技巧較高,但鄭佩佩所採用的責怪語氣亦合理自然。當英家兩老得悉英朝晴已成鬼魂時那種切膚之痛也再一次令觀眾決堤。

英朝晴—朱柏謙 / 英小雨—溫卓妍(首演/重演/三演/最終回)
若沒有朱柏謙或溫卓妍其中一人,《一屋寶貝》便不會像現在那樣動人。這樣說好像抹殺了其它台前幕後的工作人員所付出的努力當然不恰當,但請恕筆者因一早已被二人迷到而作出以上的莽言。朱柏謙的舞台魅力已不用多談,《一屋寶貝》成就了溫卓妍,而這女孩亦為這劇注入生命。朱、溫二人合拍、信任和交流熟練的程度並沒有因演出多了而被公式化,筆者仍能在每次演出中看到在台上二人的“真” ,實屬可貴。朱柏謙即將加入中英劇團,希望能繼續在舞台發光發亮。

彭鎮南 / 高世章 / 岑偉宗
場刊內記錄了有關三人的訪問,高世章笑稱他們為快板(岑偉宗)、中板(高世章)和慢板(彭鎮南)。能集合他們各人的尊長,互補不足又成三位一體的創作團隊才能把這麼具人性的作品呈現觀眾眼前。縱使經過數次再度演出,仍能在每一次看到在音樂、歌曲或劇情上作出修改,證明三人對此劇要求之高。希望不用等待太久便能再度欣賞到演戲家族的全新製作。

《一屋寶貝》提醒我們愛要及時,曾互相愛過、珍惜過,永別又如何。

8.2012

Thursday, June 28, 2012

《製造基督》

「本文章已刊於藝PO


原名Messiah
製作:同流
導演:鄧偉傑
編劇Steven Berkoff
翻譯及改編:薛海暉
演員:朱栢謙、鄧偉傑、林子傑、陳均鍵、宋本浩、方俊杰、葉興華、葉萬莊、賈澤麟、羅松堅、蒙潔、余健生

場地:西灣河文娛中心劇院
觀看日期12/6/2012 8:00pm



同流的鄧偉傑偏愛非主流。今次還把一套「非典型」的聖經故事放上舞台,一來破壞了神聖的基督在教徒心目中的形象,另一方面對一些沒有太深聖經認知的觀眾,大有可能因領略不到劇中對白與經文的關連而看得一頭霧水。吸引觀眾入場的是富挑釁性的劇名、對同流的鍾愛或是因朱栢謙之名而來?在劇終時,到底觀眾是帶著怎樣的心情離開呢

有一個人看中了一份他認為必定舉世轟動、能令主角一鳴驚人的劇本,並覺得自己先天極度符合男主角的背景,所以便決意自導、自演這齣「真人騷」。而所說的劇本其實是指先知的預言書(現在的舊約聖經),男主角是耶穌、另一眾演員包括聖母瑪利亞、十二門徒、魔鬼撒旦等等,及演出場地在以色列一帶。

「製造」這個詞語給了觀眾很大的想象空間。當劇院規則仍在廣播時,演員已經緩緩步進舞台就位 — 把十字架裝上、耶穌(朱栢謙 )自己把雙手套在十架的繩索上。筆者在想:「這是一場戲中戲嗎?」。十架上的耶穌開始說話,合情理的內容,但總是令人聽得不大對勁。雖然筆者沒有聽過真正的耶穌親自說話,但台上看到的卻又和心中設定的耶穌有頗大出入。因為在身體受着酷刑時,耶穌的語調仍帶有絲絲的嘲諷,令筆者感覺他是用令一個身份去演譯耶穌一角。

編劇Steven Berkoff寫這劇本可以說是忠於聖經的經文,尤其是耶穌所說的話大部份也可以在聖經內找到,Steven Berkoff只不過在章節之間加插前前文後理去表達自己的故事。但他的「僭建」卻非同小可,因為那些輔件足以令到台上的耶穌和在聖經內所描述的在性格上有着極端的分別,亦大大扭曲了聖經原文的意思。

故事以倒敍方式描述。當耶穌再次出場時已經換上搶眼的紅色西裝,並手持米高鋒向群眾講道。「回到現代。」筆者又在想。但筆者的猜測很快又被推翻。說的仍是公元初羅馬帝國時代。善於演說的耶穌在台上盡顯個人魅力、字字珠璣。但在台下的他卻像把光環拿走,變得市井和處心積累,亦貫徹了之前在十架上的他。手執先知預言,目標明確清晰,決意把自己打造成救世者彌賽亞;並有着精密計劃 — 選擇在星期五安適日前被釘上在十架上,好等有三日時間復原然後「復活」、利用毒藥製造假死現象、在安葬的山洞內預備好秘道等等。雖然劇中沒有解釋為何耶穌能在不大願意「醫治」患有癲癇症的病人下仍能行神跡把他治好,但看到這些驟似合理的情節,會否令在坐的教徒相信現實的耶穌就是這樣的嗎?

Steven Berkoff筆下的耶穌的確是一位富經驗的導演,他指令門徒們在何時該做些甚麼、應說些甚麼話,以應驗先知的預言。他所得到的劇本並不完整,所以憑着智慧,他編寫其它空白部份。但世事往往出人意表,更何況這「真人騷」是沒有、亦不可能預先彩排一次。當門徒們在「看着電視直播」,看到耶穌被釘在十架上雙腳血流如柱時,便知道這計劃出了亂子。故事到此沒有延續下去,那也好,可以留待觀眾思考的不單是劇情的可信程度,更重要的是編劇與導演想把甚麼訊息或理念傳達給觀眾。

身兼同流的藝術總監,鄧偉傑把「宗教政治」定為身今個劇季的主題。《製造基督》確實貫徹了這個欄目。歷史告訴我們有多少個國家曾經或現在仍打着為宗教而戰的旗號去攻打別國,到底他們所為的是信奉的神還是為了控制人民的權力呢?當看到被斬首的施洗約翰(羅松堅 飾)雖然只剩下頭顱,但仍憤然反擊加害他的惡勢力和堅持自己的信念,這一幕不是正好說中一些異見人士在共產國家受着的政治打壓嗎?

Steven Berkoff在透過宗教來說政治時,亦藉着魔鬼撒旦(鄧偉傑 飾)給觀眾帶來反思 — 究竟是撒旦來引誘我們,還是我們去邀請他進入我們的心靈內呢?在長達十多廿分鐘的獨白盡顯鄧偉傑的舞台功力,但始於有一部份觀眾的集中力有限,未能適應冗長和單純演說的演出。

在今次製作上,舞台、服裝及燈光設計由馬穎芝、鄧偉傑、楊子欣三人包辦,統稱為聯合設計。相信沒有特定分工是希望在這三方面達至一個統一的風格。在簡潔的舞台上就只插上一根超巨型的鐵釘,劇中的十架也是由此釘變化出來。這根釘起着很大的象征意義,加上燈光配合,得到很好的舞台效果。但在劇中所出現耶穌手持的米高鋒(還加上强大迴音聲效)和門徒們所觀看的電視機卻令筆者感覺有點突兀和不協調。雖然理解到可能導演想誇大耶穌講道的效果和透過電視螢光幕令觀眾反思一些獨裁者或國家領導是否彌賽亞,但筆者相信在這方面留白給觀眾思考會更好。

作為一齣另類的聖經故事,導演和演員可以衝破傳統的框框。鄧偉傑除了在把經典的聖經場面如最後晚餐、耶穌被釘十架等等呈現在觀眾眼前外,在處理一些群眾在舞台上移動的畫面也流暢和好看。主角朱栢謙除了在外形上和比拉多(余健生 飾)所形容有所出入外,飾演耶穌一角也非他人之選。但當場內有太多他的影迷或朋友時,稍有一些誇張的演出便很容易產生令觀眾起哄的危機。在耶穌風騷地講道還向觀眾拋眉眼時,筆者相信有部份觀眾會以為接下來的演出由朱淩淩樂隊接上。

在看畢此劇後,相信大部份觀眾如筆者一樣也沒有改變本身對宗教的看法,畢竟每一個教派也常受到不同形式的質疑甚至乎挑戰。若果單憑一齣舞台便能動搖了信仰,那麼需要檢討的並非那宗教的真與偽,反而是自身的信念基調。

»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6.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