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香港話劇團.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香港話劇團. Show all posts

Thursday, February 7, 2013

《喃叱哆嘍呵》

《喃叱哆嘍呵》
製作:香港話劇團
聯合導演:馮蔚衡、伍宇烈
編劇:潘璧雲
演員:伍宇烈、潘璧雲

場地:香港話劇團黑盒劇場
觀看日期:27/1/2013 3:00pm

對上一次在香港話劇團黑盒劇場看劇是三個月前的「臭格」,同樣是馮蔚衡執導,同樣是從新域劇團《劇場裡的臥虎與藏龍》中發展出來的作品,但不論風格截然不同,就連觀看後令筆者的反思也迴異。

故事圍繞曾失聰四十多年而導至成為啞巴的啞仔(伍宇烈 飾) ,及他的失婚妹妹(潘璧雲 飾) 和媽媽(兩人間斷分飾) 的家庭悲劇。啞仔因為缺陷而被媽媽保護,在妹妹看來像擁有特權,到後來啞仔接受耳朵手術後改善了說話能力仍無法融入社會。

在故事正式開始前先由兩位演員在台上坐下、翻開劇本並用原本的身分讀出舞台、人物設定和開頭的對白,之後才慢慢演化為故事角色。在啞仔拿出在午餐肉插上香燭而成的「生日蛋糕」後,故事便正式開始。

在妹妹眼中的哥哥從小便得到母親呵護,但啞仔曾被母親遺棄的情景仍歷歷在目,並未因手術成功而感到重生。妹妹認為哥哥的身體缺陷得到修補便等同完美人生—— 能聽到聲、說到話應該感到滿足,但啞仔在聽到聲音後發覺很多說話(如「快樂、落雨」)的發音跟原本在失聰世界中的想像或手語完全不一樣。他期望變回舊模樣,直至到尾段真的因裝在耳朵的器材失靈而令他重回寧靜世界。

全劇用上兩位演員分去演譯母及子女三角,筆者不知道是編劇一或是導演的選擇,但既然有這樣的安排,便引伸到其它組合的可能性 ——例如真正由第三位演員演譯母親一角,又或全劇只由一位演員分飾三角。筆者有這個想法是因為潘璧雲在化身為母親是那感覺並不太實在,有趣的是反而由伍宇烈飾演母親的一小部分時令筆者覺得更自然。

在香港話劇團黑盒劇場觀看過近十次演出,是次的舞台及觀眾席的安排是筆者首次遇見。負責舞台設計的王志勇把舞台由劇場入口一直伸展到劇場的另一端,而觀眾席則放置在長而窄的舞台兩邊。全劇的主要演區集中在舞台中央的長餐桌附近,相信坐在觀眾席兩端的觀眾需要長期扭轉身體或頭在能看到演員的演出。筆者觀看的場次招待了失聰人士坐在其中一端觀看,並由專人用手語在現場翻譯,不知這舞台設計是否為配合特別觀眾的安排,但看來並沒有照顧到一半觀眾的需要。

整體故事是吸引和感人的,我們常常用自己的準則來衡量別人,我們看到的不幸到底是屬於別人,還是自己的?

2.2013

Tuesday, February 5, 2013

《頂頭鎚》

製作:香港話劇團
編劇、導演:陳敢權
作曲及音樂總監:高世章
作詞:岑偉宗
編舞:楊雲濤
主要演員:劉守正 王維 黃慧慈 辛偉強 邱廷輝 陳煦莉
場地: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
觀看日期:20/1/2013 2:45pm


香港話劇團在今個劇季上演了兩套富音樂原素的劇目,除「我和秋天有個約會」外,「頂頭鎚」是筆者另一套十分期待的演出。

觀看去年上演的「有飯自然香」已能感受到香港話劇團的藝術總監兼本劇的編劇和導演陳敢權善於描寫和處理往昔的香港情懷,上了年紀的觀眾定能看得津津樂道。還記得在劇季於去年四月開始預售,因筆者錯過了「頂頭鎚」的首演,但憑香港音樂劇的「夢幻組合」高世章和岑偉宗寫曲作詞,再加上在香港舞台劇獎獲得多個獎項便已令筆者有足夠理由一早訂票。

正如導演在場刊中說感激「同路人」高世章、岑偉宗和編舞的楊雲濤,這是一套關於足球的音樂劇,除了曲、詞外,舞蹈正好表達了演員如球員在綠茵上對壘的戰況。相信配備大型旋轉舞台的葵青劇院演藝廳是被選為首演場地的主因,而在文化中心大劇院重演時那旋轉舞台同樣發揮了很大作用。尤其在「大戰少爺兵」的一場,差不多動員了全劇演員——書院派(王維帶領)和窮家子(劉守正為首)的隊員,再加上兩隊人的啦啦隊熱鬧得來不胡鬧。球員在舞台中央把賽事化成合拍的舞步和動作,在楊雲濤編的舞蹈下,簡單的舞台頓時立體起來。再加上雙方的支持者各出其謀地穿梭於舞台上,實在有一點目不暇給的感覺,剎那間不知眼睛應放在那一邊。除了話劇團的駐團演員外,今次演出還外借了不少在劇壇常見的面孔,各人也能歌善舞,令舞台畫面豐富了不少。

被宣傳為「二O一三年全新版本」,不知道和首演相比是增多還是精簡了,但以新版的三個小時來說便稍嫌長了一點。此劇包含對足球的熱誠、對國家的愛、男女間的愛情、手足情、父子情、街坊情等等,筆者略嫌支綫過多,而描寫富家子林家振(王維 飾)由最初的高傲變為到後期對窮小子鄭開滿(劉守正 飾) 的欣賞和無私也稍為牽強。雖然筆者很喜歡劇中的日本華僑阿健(邱廷輝 飾)向情人鄭玉儀(陳煦莉 飾)唱的「櫻之戀山茶」,但仍覺得這段情和整齣戲的劇情並沒有多大聯系而可以刪掉而不影響整劇的結構。

雖然已多次觀看過「高岑」配的作品,但仍不得不讚岑偉宗所寫的詞,能達到雅俗共賞便是這樣的境界吧!

02.2013

Tuesday, August 21, 2012

《紅》

原名Red
製作:香港話劇團
導演:馮蔚衡
編劇:約翰洛根(John Logan)
改編:李國威
演員:高翰文 邱廷輝
場地:香港大會堂劇院

觀看日期14/7/2012 7:30pm


《紅》,透過著名畫家Mark Rothko和他的助手Ken對藝術不同的信念衝擊所帶出的不限於藝術上的追求和堅持,同時亦敲起每一個人心中所定下人生價值的鐘。

故事發生在五十年代末,Rothko剛獲委托為紐約高尚的四季餐廳創作大型的壁畫系列而展開。當時已在藝術界聲名大噪的Rothko高傲和欠缺人情味,在首見Ken時已明確表明他倆之間只限於勞資雙方關系,並不涉及師徒或朋友層面。縱然說得那麼的斬釘截鐵,Ken仍然能夠從Rothko身上對各種知識的淵博而擴闊自己的藝術領域。雖然Ken只是一個虛構角色,編劇約翰洛根藉着他帶出Rothko的藝術背景、修養、看世俗對藝術的價值觀,和他的人際關系等等。許多現實中Rothko表達過的言論和觀點也被滲進他們二人的談話內。

Rothko對藝術的執著不止於創作方面,就連觀賞他的作品時也有嚴格的要求 燈光的採用、畫作的高度,甚至乎畫廊的形狀等等,他認為畫作的存亡取決於環境的共諧性。Rothko比喻出售作品為把失明的小孩送進一間滿佈刀片的房間內,永不能知道所受的傷害會有多深。他認為繪畫只佔整個創作的十份一時間,而其它功夫用作思考和等待,他視創作為創造生命。在欣賞他的作品時會看到色彩在畫布上浮動、呼吸、交流,所以他認為需要一個特定空間給予他的畫作有時間去移動和變化。但Rothko充滿矛盾,一方面為了滿足個人的虛榮心而接受委托為四季餐廳作畫,另一方面又不屑餐廳的庸俗食客,希望自己的作品能破壞他們的食慾。當他發現餐廳的食客根本不會望他的畫一眼後,他問Ken:「他們會原諒我嗎?」,所指的“他們” 便是將在餐廳內掛上的壁畫,最後他終止了和餐廳的合作。到底是Rothko自視過高,一或他真的太天真?

Ken在劇中對Rothko的藝術理念作了多次巨大的衝擊,Ken指出當時正抬頭的普普藝術同樣能感動人,但Rothko則嗤之以鼻,更斷定安廸華荷(Andy Warhol) 的作品難登大雅之堂,不能與文藝復興時期的名作並列於博物館內。觀眾在六十年後的今天聽到這番話當然發出會心微笑,因為安廸華荷的作品的普及性已不局限於「藝術」層面。面對被後浪蓋上,屬「抽象表現主義」的Rothko忘記了自己曾經在踐踏「立體派」時形容自己是「孩子必須把父親驅逐。尊重他但需要把他殺死」。時移世易,Rothko所欠缺的是與自己異同的包容量度。

《紅》是筆者在訂購香港話劇團劇季門票時最期待的演出,選址在大會堂劇場上演這劇合適不過。全劇一幕五場全在一個由舊運動館改裝而成的工作室內發生,一幅幅比人還要高的Rothko畫作正是最佳的佈景裝置,像真度非常高,佈景設計徐碩朋應記一功。約翰洛根編寫的劇本札實和有層次,全劇令人印象深刻的是RothkoKen二人合力把偌大的畫布蓋上底色的一幕 在有能量的古典音樂襯托下,二人合拍和熟練地揮動畫掃,除了表現出二人對藝術的熱誠外,還表達二人的隔膜正逐漸消除。而最後一場寫Ken誤會了醉酒後躺在地上的Rothko自殺了亦呼應了現實中Rothko結束生命的方式。高翰文飾演的Rothko入形入格,若說高是一位國內的藝術家也能令筆者相信,只是稍嫌他於整套劇內的狀態變化不大。邱廷輝則演活了Ken對藝術的渴求和正面挑戰Rothko的膽色。在他描述父母在家中被殺的情境猶如歷歷在目。而在尾段直接批評Rothko只活在自己的世界,甚至乎對共事兩年的Ken也一無所知時的憤怒也處理得很好。

「在世間只有一件事令我擔憂,就是有一天,黑會吞噬紅!」,這是《紅》一劇的點題,而Ken亦多次圍繞這「紅、黑」對Rothko提出討論。比喻為兩種對立和無止境地互相角力的顏色,在每個人心中也有自己定下的「紅」和「黑」。無論是我們讓「黑」吞併「紅」抑或因為「紅」自我痿縮而令「黑」坐大,結果也是一樣。你現在正為你的「紅」作出爭取、捍衛一或讓步呢?


8.2012



Thursday, August 16, 2012

《我和秋天有個約會》

製作香港話劇團
導演:司徒慧焯
編劇杜國威
演員:張敬軒 劉雅麗 羅冠蘭 蘇玉華 馮蔚衡 潘燦良 張紫琪 劉守正
場地香港演藝學院歌劇院
觀看日期5/8/2012 7:45pm


《我和春天有個約會》在香港舞台劇壇上稱得上是一個傳奇。由香港話劇團於1992年首演及1993年重演開始,以至春天舞台在1995年接力公演計起,接近十萬人次觀看過此舞台劇,還沒把其後被拍成電影及電視劇等等不同版本的觀眾計算在內。把《我和春天有個約會》說成是香港舞台劇迷的集體回憶也絕不為過。帶着那麼多美好印象走進劇院內觀看她的延續或多或少也成為《我和秋天有個約會》的一個包袱,一些觀眾還帶同子女進場,這個《秋天》能同時討好兩代觀眾嗎?

由於四位金蘭姊妹中的鳳萍(蘇玉華 )和蓮西(馮蔚衡 飾)已經在《春天》去世,要安排她們在《秋天》同台出現應離不開回憶、孿生姊妹或時空穿梭等橋段。而今次編劇杜國威的設定是四位女角同於姚小蝶(劉雅麗 )的夢境出現。雖然沒有驚喜,但是觀眾不單沒有介意,反而在這段夢中重逢和打麻雀的戲內重溫不少《春天》的有趣情節。看着台上各人開懷地笑,在觀眾席的筆者卻被感動不爾。

在看《秋天》時除了能回味惜日多位角色變化外,另一有趣地方是在《春天》內最初描述的是已退休的姚小蝶重返麗花皇宮而勾起往昔難忘回憶。當年青春的劉雅麗、羅冠蘭等演員需要打扮成熟來配合劇情。一晃眼二十年後,當年的老角便正正接近演員現在的真實年齡。需然時光飛逝,但幾位主角的容貌也沒有多大變化,尤其是穿起旗袍的蘇玉華仍是廿年前的鳳萍模樣。

《秋天》的劇情是以鳳萍的兒子Danny張敬軒)為主軸,當他知道前女友因遇車禍喪生而並非變心的真相後變得意志消沉,所說的是人需要“move on (向前走),而編劇在今次劇本創作上亦能做到這一點。縱然很多觀眾也是抱著觀看四隻蝴蝶(代表着四位女主角)再在台上載歌載舞而入場,但畢竟這劇不是打着懷舊金曲演唱會的旗號,所以除了姚小蝶一角外,其餘三位麗花皇宮的歌后在整套劇也並非吃重的角色,尤其是蓮西,她在三小時的演出只出現了大概十五分鐘。對很多觀眾來說確實有點失望,但筆者卻認為若編劇仍留戀於昔日的光輝歲月而硬把故事扭曲反而會得到反效果,現在這安排並沒有不妥,亦證明杜國威在創作上也能真正move on

筆者是第一次觀看張敬軒演舞台劇,對他的歌藝完全沒有懷疑過,原來他的演技也不賴。飾演一位當紅歌星,富音樂才華卻不屑樂壇毫無創意、和金露露(羅冠蘭 飾)的兒子Bobby(劉守正 飾)的兄弟情及對助手葉琳(張紫琪 飾)的冷傲也處理得恰當。劉守正演活了三十出頭、樂天和有自知之明的憨直青年,而剛於今年加入香港話劇團的張紫琪亦擁有葉琳的聰穎,演出活潑自然。

全劇內出現了多首流行曲—“難為正邪定分界”、“相逢何必曾相識”、“笨小孩”、“熱情的沙漠”等等,當然少不了《春天》的主題曲“我和春天有個約會” 。除了上述最後一首是所有觀眾所期待之外,其它歌曲是沒有必要演唱的。當然,這些歌曲放在“蝴蝶吧”(劇中Bobby經營的酒吧)內演出仍順理成章,還能照顧到一些並非常看正劇的觀眾,但筆者仍稍嫌這部分多了點。經友人再三提點,《秋天》是一個舞台劇而非音樂劇。沒錯,那些歌曲並不能代替台詞去表達劇中意思,但張敬軒所作的同名主題曲(亦是劇中唯一新寫的歌)不單旋律動聽,杜國威所作的歌詞亦表達到Danny對已故女友的思念。

面對《春天》的成功再加上觀眾對《秋天》的期望,從今次製作上投放的資源能看到香港話劇團對此劇的重視,亦感覺到各團員的團結。除了能保留大部分《春天》第一代的原班演員外,其它在劇團常擔任要角的演員(例如黃慧慈、邱廷輝、辛偉强等)亦落於負責綠葉角色。除所有註團演員傾巢而出外,連劇團的藝術總監陳敢權也在劇中擔任一角,如此龐大的演員陣容在過去的演出實屬少見。

香港話劇團的佈景設計一向也有一定水準,除了姚小蝶和沈家豪(潘燦良 )的住宅外,全劇大部分佈景道具也採用了“磚紅”色調來配合“秋天” 的意境,亦能突顯其它主角現身在偌大的舞台上。延續《春天》四位女主角所擁有不同的代表顏色, Danny繼續沿用媽媽鳳萍的藍色,而死黨Bobby則用了金露露的金/黃色。在舞台上的視覺效果不俗。

製作一個如此龐大的舞台劇所動用的資金必定非一般劇團能應付,憑着劇團的名氣,近年的演出也不乏商業贊助。在場刊內刊登贊助商的廣告當然合乎情理,但在劇內煞有介事的把商品名稱說出,雖然包裝成劇情的一部分,但筆者聽到仍覺礙耳。希望舞台劇不要淪為商品的宣傳平台。

二十年一遇,《秋天》過後,我們能和《冬天》也來個約定嗎?純屬巧合或是露了端倪,張敬軒在2006年出了一張唱片,專輯的名字叫《春冬》。


8.2012


Monday, May 14, 2012

《有飯自然香》


製作香港話劇團
編劇:陳敢權
導演:陳敢權
演員:邱廷輝、王維、黃慧慈、周志輝、彭杏英、高翰文、凌文龍、郭靜雯、雷詩蘭
場地:香港大會堂劇院
觀看日期13/5/2012 8:00pm


這是一個五十後或出生於前的集體回憶。制水、火水爐煮食、在涼茶鋪或隔鄰的鐵閘前看電視等等都早已不屬於現今年代。以上提到的情節並沒有在劇中出現,但大部分如筆者這樣的「長者」在觀看此劇時也會感觸良多。

無論在任何年代去想當年也必然老套,就算在五十年後回顧現在亦然但在劇院內的觀眾卻仍然受落故事發生在六十年代初的香港,當生活質素和物資還是非常貧乏的時候。從內地偷渡來港的阿標(邱廷輝 )寄居在「然香飯店」的後欄而和飯店的員工建立友情,及對在戰後走難來港的大家閏秀秀姑(黃慧慈 ) 產生傾慕之情。縱然有着「粵語殘片」的情節,加上八十年代的「食字」笑料,但節奏明快,配合一眾演員略為誇張的演出卻達到此劇的喜劇效果。

在眾多演員當中,飾演飯店伙計光仔的凌文龍是令筆者印象較為深刻的一位凌個子不高,能靈活地在台上穿梭再加上清脆的肢體動作為光仔的角色注入能量。而雷詩蘭飾演的媒人三樓婆演來亦入形入格。全劇共有兩組佈景,第一組為然香飯店的後欄,第二組為飯店的樓面。在大會堂劇院設計佈景所遇到的最大問題往往不是製作費用(當然以大劇團而言),而是劇院後台過於陝窄而不可能在演出中作大規模轉景。但不得不佩服佈景設計阮漢威, 他完全解決了環境限制的問題,使兩個完全不同感覺的佈景呈現觀眾眼前。

由於此劇獲得老字號電飯煲牌冠名贊助,全劇所有情節也被米、飯和電飯煲的介紹、引用和比喻高度滲透着。高翰文飾演的蒙先生正是「電飯煲大王」蒙民偉,編劇兼導演陳敢權卻把他的角色淡化了。在電飯煲煲蓋改裝成玻璃天窗或改良收音機等電器的功勞反而投放在阿標的身上。再加上勤奮、好學、不怕蝕底等美德,正正是經濟尚未起飛時的香港人精神。

整套劇充滿笑聲,尾段亦加添摧淚位,而身兼編劇、導演的陳敢權採用了戲中戲的手法令觀眾看到台上的演員在演畢六十年代最後一幕「一家團敍吃飯」後立即各自四散來加强現今和往昔人情冷暖的反差。相信只有老一輩才會感到唏噓吧!

5.2012

p.s. 觀看當晚正值母親節,若果把這劇作為母親節禮物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Tuesday, May 1, 2012

《心洞》


製作香港話劇團
導演:馮蔚衡
演員:蘇玉華、潘燦良、雷思蘭、黃慧慈、凌文龍
場地香港藝術中心壽臣劇院
觀看日期29/3/2012 7:45pm

原本一家三口,Becca蘇玉華 飾)和Howie潘燦良 飾)於八個月前因一宗交通意外喪失了四歲的兒子Danny(在全劇也沒有出現過,但所有劇情也因他的離去而發展),表面心情平服但其實兩人仍走不出喪子的陰霾。

這是一套平淡、非常難掌握得好的戲,但仍然令我看得有趣味。那趣味是來自在觀看其間,能讓我嘗試去推敲演員或導演在劇中一些處理情緒的choices(選擇)。正因為劇情沒有太大的波動,稍有不同的感情處理手法便已經產生不同方向的效果。

Photo courtesy of Carmen So

全劇實景發生在BeccaHowie的家,一開場是Becca和妹妹Izzy黃慧慈 飾)的閒聊。Becca一邊和Izzy對話一邊在摺起已洗淨好Danny的衣服,準備之後送到慈善機構。雖然八個月已過, 但當觸及愛兒曾穿過的衣服,無論怎樣看得開或掩飾也好,內心也難免會掀動絲絲悲痛的情緒。 在台上的Becca導演的choice是要令觀眾絲毫不察覺Becca曾受過的痛,還是要蘇玉華作一個高度的情緒掩飾」呢作為觀眾的我覺得蘇玉華當時的表面情緒「演」稍為刻意。相比,黃慧慈來得入形入格,很難相信就是之前在《法吻》飾演內斂的Michelle。看著黃慧慈的演出是一種享受,因為在劇內五位演員中,Izzy的角色是容易被過份放大,但黃慧慈的力度是恰當的。而雷思蘭今次演BeccaIzzy的媽媽Nat沒有在《最後晚餐》中那麼自然,尤其在發表甘迺廸家族的詛咒時欠缺了和其他演員的連繋。是因為所討論的因地域關系而產生不到共鳴嗎?

Photo courtesy of Carmen So

在劇中,focus很容易落在Becca對亡兒仍然未能釋懷的情緒,但事實是Howie的情況沒有比她好了多少。起碼Becca不會像他念念不忘的不斷重溫兒子的錄影帶,也不會仍然對車禍的司機Jason凌文龍 飾)耿耿於懷。Howie的傷不比Becca的痛淺。Becca選擇把令Danny追逐而走出馬路的家犬Taz寄養在Nat家中。反而能平靜地面對Jason,是因為Jason令她投射到長大後的Danny、被Jason的科幻小說題材吸引、一或因BeccaDanny也對文學有共同興趣呢而產生共鳴?在Danny分享他出席的同學派對時,Becca因聯想到兒子沒有機會過這一日時突然嚎哭,感覺到蘇玉華當晚在這一個轉接位有一些處理得不大自然 

Photo courtesy of Carmen So

在完結前Becca一邊和Howie討論在很久沒見的朋友家庭聚會應怎樣應對時,一邊慢慢把自己的手移到Howie那邊然後握着他的手。以他們兩個真實情侶來說,應比其他人更容易掌握那應有的節奏和默契。整體上潘燦良的演出是紮實和令人看得舒服的,希望他在離開香港話劇團後很快便能再次看到他的作品或演出。

p.s. 在戲內有不少飲食場面,當晚李曾超群女士正坐在離我後一行幾個座位的不遠處。 每當台上有糕點、甜品出現時她便會忍不住說「真的很想啊!」,雖然對其它觀眾造成少許騷擾,但李太的真性情也是可愛的。


5.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