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邱廷輝.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邱廷輝. Show all posts

Tuesday, February 5, 2013

《頂頭鎚》

製作:香港話劇團
編劇、導演:陳敢權
作曲及音樂總監:高世章
作詞:岑偉宗
編舞:楊雲濤
主要演員:劉守正 王維 黃慧慈 辛偉強 邱廷輝 陳煦莉
場地: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
觀看日期:20/1/2013 2:45pm


香港話劇團在今個劇季上演了兩套富音樂原素的劇目,除「我和秋天有個約會」外,「頂頭鎚」是筆者另一套十分期待的演出。

觀看去年上演的「有飯自然香」已能感受到香港話劇團的藝術總監兼本劇的編劇和導演陳敢權善於描寫和處理往昔的香港情懷,上了年紀的觀眾定能看得津津樂道。還記得在劇季於去年四月開始預售,因筆者錯過了「頂頭鎚」的首演,但憑香港音樂劇的「夢幻組合」高世章和岑偉宗寫曲作詞,再加上在香港舞台劇獎獲得多個獎項便已令筆者有足夠理由一早訂票。

正如導演在場刊中說感激「同路人」高世章、岑偉宗和編舞的楊雲濤,這是一套關於足球的音樂劇,除了曲、詞外,舞蹈正好表達了演員如球員在綠茵上對壘的戰況。相信配備大型旋轉舞台的葵青劇院演藝廳是被選為首演場地的主因,而在文化中心大劇院重演時那旋轉舞台同樣發揮了很大作用。尤其在「大戰少爺兵」的一場,差不多動員了全劇演員——書院派(王維帶領)和窮家子(劉守正為首)的隊員,再加上兩隊人的啦啦隊熱鬧得來不胡鬧。球員在舞台中央把賽事化成合拍的舞步和動作,在楊雲濤編的舞蹈下,簡單的舞台頓時立體起來。再加上雙方的支持者各出其謀地穿梭於舞台上,實在有一點目不暇給的感覺,剎那間不知眼睛應放在那一邊。除了話劇團的駐團演員外,今次演出還外借了不少在劇壇常見的面孔,各人也能歌善舞,令舞台畫面豐富了不少。

被宣傳為「二O一三年全新版本」,不知道和首演相比是增多還是精簡了,但以新版的三個小時來說便稍嫌長了一點。此劇包含對足球的熱誠、對國家的愛、男女間的愛情、手足情、父子情、街坊情等等,筆者略嫌支綫過多,而描寫富家子林家振(王維 飾)由最初的高傲變為到後期對窮小子鄭開滿(劉守正 飾) 的欣賞和無私也稍為牽強。雖然筆者很喜歡劇中的日本華僑阿健(邱廷輝 飾)向情人鄭玉儀(陳煦莉 飾)唱的「櫻之戀山茶」,但仍覺得這段情和整齣戲的劇情並沒有多大聯系而可以刪掉而不影響整劇的結構。

雖然已多次觀看過「高岑」配的作品,但仍不得不讚岑偉宗所寫的詞,能達到雅俗共賞便是這樣的境界吧!

02.2013

Tuesday, August 21, 2012

《紅》

原名Red
製作:香港話劇團
導演:馮蔚衡
編劇:約翰洛根(John Logan)
改編:李國威
演員:高翰文 邱廷輝
場地:香港大會堂劇院

觀看日期14/7/2012 7:30pm


《紅》,透過著名畫家Mark Rothko和他的助手Ken對藝術不同的信念衝擊所帶出的不限於藝術上的追求和堅持,同時亦敲起每一個人心中所定下人生價值的鐘。

故事發生在五十年代末,Rothko剛獲委托為紐約高尚的四季餐廳創作大型的壁畫系列而展開。當時已在藝術界聲名大噪的Rothko高傲和欠缺人情味,在首見Ken時已明確表明他倆之間只限於勞資雙方關系,並不涉及師徒或朋友層面。縱然說得那麼的斬釘截鐵,Ken仍然能夠從Rothko身上對各種知識的淵博而擴闊自己的藝術領域。雖然Ken只是一個虛構角色,編劇約翰洛根藉着他帶出Rothko的藝術背景、修養、看世俗對藝術的價值觀,和他的人際關系等等。許多現實中Rothko表達過的言論和觀點也被滲進他們二人的談話內。

Rothko對藝術的執著不止於創作方面,就連觀賞他的作品時也有嚴格的要求 燈光的採用、畫作的高度,甚至乎畫廊的形狀等等,他認為畫作的存亡取決於環境的共諧性。Rothko比喻出售作品為把失明的小孩送進一間滿佈刀片的房間內,永不能知道所受的傷害會有多深。他認為繪畫只佔整個創作的十份一時間,而其它功夫用作思考和等待,他視創作為創造生命。在欣賞他的作品時會看到色彩在畫布上浮動、呼吸、交流,所以他認為需要一個特定空間給予他的畫作有時間去移動和變化。但Rothko充滿矛盾,一方面為了滿足個人的虛榮心而接受委托為四季餐廳作畫,另一方面又不屑餐廳的庸俗食客,希望自己的作品能破壞他們的食慾。當他發現餐廳的食客根本不會望他的畫一眼後,他問Ken:「他們會原諒我嗎?」,所指的“他們” 便是將在餐廳內掛上的壁畫,最後他終止了和餐廳的合作。到底是Rothko自視過高,一或他真的太天真?

Ken在劇中對Rothko的藝術理念作了多次巨大的衝擊,Ken指出當時正抬頭的普普藝術同樣能感動人,但Rothko則嗤之以鼻,更斷定安廸華荷(Andy Warhol) 的作品難登大雅之堂,不能與文藝復興時期的名作並列於博物館內。觀眾在六十年後的今天聽到這番話當然發出會心微笑,因為安廸華荷的作品的普及性已不局限於「藝術」層面。面對被後浪蓋上,屬「抽象表現主義」的Rothko忘記了自己曾經在踐踏「立體派」時形容自己是「孩子必須把父親驅逐。尊重他但需要把他殺死」。時移世易,Rothko所欠缺的是與自己異同的包容量度。

《紅》是筆者在訂購香港話劇團劇季門票時最期待的演出,選址在大會堂劇場上演這劇合適不過。全劇一幕五場全在一個由舊運動館改裝而成的工作室內發生,一幅幅比人還要高的Rothko畫作正是最佳的佈景裝置,像真度非常高,佈景設計徐碩朋應記一功。約翰洛根編寫的劇本札實和有層次,全劇令人印象深刻的是RothkoKen二人合力把偌大的畫布蓋上底色的一幕 在有能量的古典音樂襯托下,二人合拍和熟練地揮動畫掃,除了表現出二人對藝術的熱誠外,還表達二人的隔膜正逐漸消除。而最後一場寫Ken誤會了醉酒後躺在地上的Rothko自殺了亦呼應了現實中Rothko結束生命的方式。高翰文飾演的Rothko入形入格,若說高是一位國內的藝術家也能令筆者相信,只是稍嫌他於整套劇內的狀態變化不大。邱廷輝則演活了Ken對藝術的渴求和正面挑戰Rothko的膽色。在他描述父母在家中被殺的情境猶如歷歷在目。而在尾段直接批評Rothko只活在自己的世界,甚至乎對共事兩年的Ken也一無所知時的憤怒也處理得很好。

「在世間只有一件事令我擔憂,就是有一天,黑會吞噬紅!」,這是《紅》一劇的點題,而Ken亦多次圍繞這「紅、黑」對Rothko提出討論。比喻為兩種對立和無止境地互相角力的顏色,在每個人心中也有自己定下的「紅」和「黑」。無論是我們讓「黑」吞併「紅」抑或因為「紅」自我痿縮而令「黑」坐大,結果也是一樣。你現在正為你的「紅」作出爭取、捍衛一或讓步呢?


8.2012



Monday, May 14, 2012

《有飯自然香》


製作香港話劇團
編劇:陳敢權
導演:陳敢權
演員:邱廷輝、王維、黃慧慈、周志輝、彭杏英、高翰文、凌文龍、郭靜雯、雷詩蘭
場地:香港大會堂劇院
觀看日期13/5/2012 8:00pm


這是一個五十後或出生於前的集體回憶。制水、火水爐煮食、在涼茶鋪或隔鄰的鐵閘前看電視等等都早已不屬於現今年代。以上提到的情節並沒有在劇中出現,但大部分如筆者這樣的「長者」在觀看此劇時也會感觸良多。

無論在任何年代去想當年也必然老套,就算在五十年後回顧現在亦然但在劇院內的觀眾卻仍然受落故事發生在六十年代初的香港,當生活質素和物資還是非常貧乏的時候。從內地偷渡來港的阿標(邱廷輝 )寄居在「然香飯店」的後欄而和飯店的員工建立友情,及對在戰後走難來港的大家閏秀秀姑(黃慧慈 ) 產生傾慕之情。縱然有着「粵語殘片」的情節,加上八十年代的「食字」笑料,但節奏明快,配合一眾演員略為誇張的演出卻達到此劇的喜劇效果。

在眾多演員當中,飾演飯店伙計光仔的凌文龍是令筆者印象較為深刻的一位凌個子不高,能靈活地在台上穿梭再加上清脆的肢體動作為光仔的角色注入能量。而雷詩蘭飾演的媒人三樓婆演來亦入形入格。全劇共有兩組佈景,第一組為然香飯店的後欄,第二組為飯店的樓面。在大會堂劇院設計佈景所遇到的最大問題往往不是製作費用(當然以大劇團而言),而是劇院後台過於陝窄而不可能在演出中作大規模轉景。但不得不佩服佈景設計阮漢威, 他完全解決了環境限制的問題,使兩個完全不同感覺的佈景呈現觀眾眼前。

由於此劇獲得老字號電飯煲牌冠名贊助,全劇所有情節也被米、飯和電飯煲的介紹、引用和比喻高度滲透着。高翰文飾演的蒙先生正是「電飯煲大王」蒙民偉,編劇兼導演陳敢權卻把他的角色淡化了。在電飯煲煲蓋改裝成玻璃天窗或改良收音機等電器的功勞反而投放在阿標的身上。再加上勤奮、好學、不怕蝕底等美德,正正是經濟尚未起飛時的香港人精神。

整套劇充滿笑聲,尾段亦加添摧淚位,而身兼編劇、導演的陳敢權採用了戲中戲的手法令觀眾看到台上的演員在演畢六十年代最後一幕「一家團敍吃飯」後立即各自四散來加强現今和往昔人情冷暖的反差。相信只有老一輩才會感到唏噓吧!

5.2012

p.s. 觀看當晚正值母親節,若果把這劇作為母親節禮物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