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中英劇團.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中英劇團. Show all posts

Monday, November 12, 2012

《完不了的最後一課》

製作:中英劇團
導演:鄧樹榮
執行編劇︰關頌陽
劇本創作小組:袁立勳、陸偉雄、陳鈞潤、鄧樹榮、盧偉力
主要演員:傅月美、姚安遜、阮韻珊、覃恩美、朱栢謙、盧偉力、陳桂芬、張志敏

場地:葵青劇院演藝廳
觀看日期20/10/2012 2:30pm
 

不單止集體回憶,本劇還是一課歷史課。由香港開埠說起,在開場以近十分鐘的黑白紀錄片交待,中轉站為朱柏謙飾演的蔡盛途以獨白形式講述於日佔期間與一女子的邂逅,時光再轉便來到2012年當蔡盛途剛去世,只剩下遺孀蔡老太(傅月美 ) 於他倆的家內。

筆者並非畢業於皇仁書院,但一班活躍於劇壇的皇仁舊生—鄧樹榮、盧偉力、關頌陽等為製作團隊,再加上被宣傳為朱栢謙正式加盟中英劇團的首個演出,足已吸引筆者入場觀看他們怎樣以母校為題來化成一齣舞台劇。

此劇除了專業演員擔當外,還加入一段由一班皇仁舊生於蔡家聚舊兼緬懷過去的情節,到最後還來一回齊唱校歌。當刻在觀眾席的皇仁舊生定能聽得情緒高漲,不知在首演的150周年校慶專場中到了這一場時會否來個全體大合唱呢?雖然在台上的都是有演出經驗的舊生,若把這場「懷舊」戲放在學校大禮堂上然當然適合不過,但對於如筆者的普通觀眾便難免有到朋友家作客時「被安排」觀看主人家結婚當日的錄影般無奈。可喜的是隨著這班舊生無意中發現蔡老太的女兒蔡倚玲(覃恩美 ) 正籌劃改建皇仁書院而終結。在筆者眼中,此劇的劇情在中場休息前十五分鐘才正式開始。

《完不了的最後一課》是指七年前蔡盛途和蔡老太於新界一所學校內作義教而未能在被殺校前完成的那一課。老邁的蔡盛途雖沒有真正出現,但觀眾仍能在劇中其它角色對他的形容和感受而把年輕時朱柏謙的形象伸延開來。而蔡老太成為整個劇的主幹,相比起於《聖訴》飾演强捍的修女,傅月美無論在演出或觀眾來看也感到舒服自然,尤其在劇終前站在台中所說的一番話。而今回性格剛烈火爆的角色落在蔡倚玲身上。這名事業女强人在面對丈夫(盧偉力 )時長期維持敵對及鄙視的狀態看似單一性格,但在現實中很多人往往也是對自己最親的人關係最差、容忍度最低。當她因不能承受工作壓力而崩潰時,覃恩美亦演譯得恰當。

故事除了圍繞學校,還透過阮韻珊所飾演的皇仁舊生的女兒兼菲律賓華橋來帶出馬尼拉旅行團人質事件。筆者不知道在近年眾多對香港人有深刻影響的事故中,是否因特別原因而令到創作團隊或編劇選擇了把那事件放在台上,但就整體來看,這片段和其它劇情並沒甚麼關連。但阮韻珊、姚安遜和張志敏所飾演的年青一輩卻中和了整個劇側重懷舊;再加上陳桂芬飾演村校附近的鬼馬中年村婦亦適當地舒緩了劇中緊張情節。

香港不乏有過百年歷史的傳統學府,雖然可以說把劇情套用在其它學校上,但孫中山、Queen’s College等等名詞彷佛已為皇仁書院加上無形的光環。在劇終時播放由舊生吳國敬作曲、何超儀主唱的「抱擁春風」也像把早已淡忘的學園感覺再度帶回。


11.2012


Wednesday, August 29, 2012

《玻璃偵探》

原名:An Inspector Calls
製作:中英劇團
導演:麥秋
編劇:John Boynton Priestley
翻譯及改編:張可堅
演員:古天農、林沛濂、高少敏、林鎮威、張志敏、楊螢映、胡麗英

場地:香港大會堂劇院
觀看日期:17/8/2012 7:30pm


《玻璃偵探》寫的是「耐人尋味」和「發人深省」的相遇。

故事發生於1912年,生活富裕的費寧一家四口和女兒的未婚夫於晚飯後閒談展開。費寧先生(林沛濂 飾)曾經是市鎮的市長,除擔任地方法官外亦同時擁有一間為數過百工人的工廠。他為人勢利,只顧及自己的利益,為攀爬名利,甚至視女兒的婚事為擴大生意的門徑。費寧太太(高少敏 飾)出身豪門,為人冷傲,縱使身為婦女求助協會主席,但仍看不起出身寒微的人。他們的女兒舒娜費寧(楊螢映 飾)是個被寵壞的千金小姐,但亦同時擁有純真的一面。她的弟弟艾歷費寧(林鎮威 飾)則不學無術,行為武斷,得不到父親的尊重。身為舒娜的未婚夫,卓諾郝羅(張志敏 飾)出身貴族,但仍未至於淪落為花花公子。

編劇John Boynton Priestley於1945年完成劇本,當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而故事設定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發生前兩年亦有其特別用意。當時雖然工業開始蓬勃,但人民的生活仍然沒有得到改善,全英國煤礦工人為爭取最低工資而於1912年發動罷工,這亦切合了劇中的關鍵人物伊華史蜜夫(沒有真正出現)於費寧先生的工廠為爭取加薪的談判擔當代表而引發所有之後發生的劇情。而劇中費寧先生所提及永不沉沒的鐵達尼號郵輪亦於該年出了意外,從而帶出他的短視和無知。

從文本來看,編劇在開場的第一場交待了很多人物性格、當時社會的階級觀念和角色互相在別人心目中的地位等等資料,但在觀看此劇的最初十分鐘卻看得筆者有點疑惑,筆者所感覺混亂的並非出自演員所說的對白而是整體的可信性。部分演員的演譯並非十分切合角色的性格,角色互相的關系亦不明顯,起碼從外形及化妝打扮上便很難令筆者相信林沛濂和高少敏是林鎮威和楊螢映的父母 —— 老角看來太年青而嫩角看來亦稍為成熟了點。雖然林沛濂和高少敏二人同樣把聲線壓低,但並沒有因此而令筆者感受到他們是兩兒女的雙親。筆者看到台上的只是兩對年紀相差十多年的男女在交談。和香港話劇團相比,中英劇團的註團團員較為窄的年齡層往往直接影響了合適角色的選擇。

縱使有上述的問題,但緊湊的劇情很快便把筆者的投入帶回來。編劇用了實時方式敍述故事發展,就如美國電視劇《24》一樣,觀眾和演員一同渡過劇中的每一分、每一秒。全劇兩小時三十分鐘演畢,亦代表劇中整個故事於兩小時三十分鐘內開始、發生及終結。剛好一世紀前劇中所涉及的社會問題和當下面對的恍似沒有多大差異,更不分地域性——貧富懸殊在香港依然嚴重,最低工資現今仍然在拉鋸中;人更重視外表,更在乎投射一個怎樣的形象、不惜行偽善;年輕人則做事不計後果,只求短暫快感等等。這些劣根性依然存在,還有過之而無不及之勢。

一個看似完美幸福的家庭就由一位自稱探員拜訪而擾亂。這位古督察(古天農 飾)看來並不屬於任何地方似的,是為了調查一名女子伊華史蜜夫在醫院自殺的案件而來。表面上屋內五人和那女子沒有關系,但當古督察逐一查問下眾人才發現原來他們每一位也對伊華作出不同程度的負面影響。有趣的是這伊華由最初在費寧先生的工廠工作被辭退後,她在接觸餘下四人時皆用上不同的名字,再加上每次當古督察向每人展示伊華的相片時,他也刻意只讓被審者觀看。這樣的佈局不單令眾人懷疑他們曾接觸的女子是否同一人,連觀眾也大感疑惑;同時亦說明名字甚至乎是否同一人根本並不重要,無論叫張三、李四也好,我們也曾虧待過自以為不相干的人嗎?

雖然此劇是一齣翻譯作品,有些演員在說話時仍帶有濃濃的翻譯劇的味道,但飾演「玻璃偵探」的古天農卻有其獨特方法把這味道退減。筆者對於兩種演譯方式沒有特別傾向,但當兩者並存時卻整體令到演員間有點不協調。不知道這是否導演因應古督察是一個撲朔迷離的人而有此安排。

在佈景設計方面,和中英劇團對上的《象人》同樣採用加强透視感的設計 ——《象人》在葵青劇院演藝廳演出時把整個台面往末端升高及收窄,而今次在大會堂劇院則把費寧一家的客飯廳左右的兩幅牆誇張地往台末收窄和縮細,刻意製造空間的深度錯覺。兩種設計也能把觀眾的視角更聚焦在演員身上,而今次的誇張透視感更能和劇中所提及到的人性、階級、權利等等的矛盾互相呼應,但這設計往往把演區局限在舞台前端,否則當演員走到舞台後方便顯得和縮細了的牆壁不成比例。同時身兼佈景及服裝設計的賴妙芝維持了兩者的統一性,全部佈景也用上白色,部份傢俬如梳化和椅子的布料則用淺啡色。而服裝方面,除了古督察和舒娜費寧外,所有演員均穿上以黑色為主調的禮服。在視覺來看是感覺舒適的,但當古督察和舒娜所穿的衣服和梳化椅子的布料顏色也相近便令一眾演員被台末那代表天色的燈光變化分散了注意力。當然,可能這正是導演的原意。而在劇終前數名勞動階層的工人把兩側的牆壁推向舞台中央、令整座樓房也仿似將要塌下來而把費寧一家迫作一團,相信亦是導演想表達那種階級的分化及弱勢在長期受壓下的反抗結果。在舞台的另一端放了一張費寧一家每當坐下時便會和盤托出真相的餐椅,古督察向觀眾示意邀請坐下,你有這個膽量嗎?


8.2012




Monday, June 4, 2012

《象人》

原名The Elephant Man
製作:中英劇團
聯合導演:鍾景輝、古天農
編劇Bernard Pomerance
翻譯及改編:張可堅
演員:盧智燊、盧俊豪、高少敏、葉進、林沛濂、吳家良、胡麗英、王曉怡、郭翠怡、袁富華、林鎮威、郭嘉熹、張志敏、阮韻珊、傅月美、鍾一鳴
場地:葵青劇院演藝廳
觀看日期1/6/2012 7:30pm


《象人》不像人。

相信所有人就算如筆者般沒有看過電影或舞台劇版的《象人》,也估計得到故事會是怎樣的一回事,未知和想知的是主角象人會用甚麼形態展現在觀眾眼前。

故事開始是由剛在醫學界冒起的法特烈崔佛士醫生(盧俊豪 ) 在馬戲團的帳篷內看見象人約翰梅力(盧智燊 ) 而決意從經理人洛斯(林沛濂 ) 手中把他帶回醫院研究而展開。到此,觀眾還是未能看到約翰,只憑洛斯不留餘地對他的嘲諷及侮辱、和法特烈看到約翰的驚訝而感受到約翰的外形是怎樣的嚇人。 隨後,終於到了約翰出場。台上出現的是一個全身只穿了一條褲襠,而外形完全正常的盧智燊。在舞台正中掛上一幅象人的全身素描。崔佛士醫生開始了他對約翰的醫學講解。隨著崔佛士醫生描述約翰的特徵,例如向外反起的雙唇、扭曲的盤骨、特別發達的右手臂等等時,盧智燊便徐徐作出肢體和面容上相應的改變。在短短的兩、三分鐘內,象人約翰便呈現在觀眾眼前。筆者很鍾愛這個處理手法,一來觀眾能了解約翰的殘障,二來就算有多出色的化妝也只是一個外殼,怎樣像真也不及有血有肉的演釋。而觀眾就像電影豬兜有情人(Shallow Hal)的男主角被催眠一樣,縱然癡肥女角在跟前,也像帶了濾鏡一樣,只看到人的內在美。

要知道在整套劇的餘下演出時間盧智燊也要維持那一個身體和說話扭曲的狀態演出在體力和心理上也是萬分虛耗。不知是否因為這一個原因,到了末段當約翰出現在崔佛士醫生的惡夢時,盧智燊說話的模式開始游離原先約翰的設定狀態。這個轉變令筆者有好幾次猜度是否約翰會在崔佛士醫生的夢內變回正常人。盧智燊的肢體動作是和象人的生理符合,並沒有令觀眾感到造作和突兀。但若果盧能再把一些約翰的生理狀況,例如意識到因擁有偌大和沉重的頭顱(約翰因而只能坐著睡覺) 而在身體移動時的影響,又或是因咀唇的構造而不停流出口涎等,相信會令觀眾更加信服。

除了主角約翰外,崔佛士醫生在劇中亦擔當重要角色。他除了把約翰從絕望逞救出來、給他一個家、並邀請女演員肯特夫人(高少敏 ) 約翰見面以減輕他的心靈被一般女性因對他驚恐而受創。但在過分保護下,反而突顯了約翰內心的善良和愛心。而崔佛士醫生需要面對倫敦醫院院長的市儈、現實,被約翰質疑他處理肯特夫人的手法時(肯特夫人為了成全約翰從沒看過女性的裸體而把自己的身體展露給他看時被崔佛士醫生發現及驅走) 等等,盧俊豪在處理這些冗長的對白時稍嫌欠缺層次。

在一眾演員當中,令筆者較深印象的反而是林沛濂的演出。雖然所演的洛斯並非吃重角色,但由他在《直子小姐》、《吉房》等演出中也能看到他的不同層面,而今次所演的銅臭經理人也揮灑自如。

和中英過往一些大型的劇目比較,例如《威尼斯商人》、《吸血驚情》等,是次在葵青劇院演藝廳的演出相對不需要華麗舞台,亦沒有大場面出現。在偌大的舞台上,佈景設計阮江漢威把整個舞台傾斜(舞台末端向上) 和把舞台的末端放射性的收結,整個舞台的透視感和深度壓縮起來。對於大部分只有數位演員的分場,這樣的舞台設計能把觀眾的視線更易聚焦在演員上。

《象人》為觀眾帶來反思,約翰自嘲擁有大頭顱是因為載滿了很多、很多夢想。聽來相當合理, 因為對正常人來說的普通生活如躺臥睡覺、和人握手、獲到應有的尊重等等,在他來說也是遙不可及和奢侈的。當我們有健全的身體還努力裝扮自己、硬把名牌掛上身, 到底我們是「人」, 或只是「像人」?


6.2012

Tuesday, May 8, 2012

《談談情 跳跳橋》


製作中英劇團
聯合導演:盧智燊、 彭秀慧
演員:盧智燊、彭秀慧、朱栢謙
場地:香港文化中心劇場
觀看日期24/3/2012 7:30pm

在步入文化中心劇場的第一個反應是「那條橋很真實呀!」雖然只不過是整條橋的N份之一,但那像真程度(還有微弱的馬路環境聲效)已經令你墮入故事世界入面。 大至葵青劇院,小如studio theatre中英的佈景很多時也令人看得賞心悅目

故事寫在六十年代但經過彭秀慧的翻譯後已被變得時代感很重。其實如果把故事改成在香港的青馬大橋發生也未嘗不可。當然劇本的喇喇隊情節雖然修改,但其實也不難找到本地合適的校園情節去取代。

三位主角,有生活潦倒的白耀哈(朱栢謙)和他的大學同學苗日飛 (盧智燊 ) 在紐約的一座橋上相遇大家也有各自的煩惱-耀哈因失去生存意義而打算跳橋了斷生命,而苗日飛則面對感情擗腿煩惱。兩人重逢後,除了表現出意氣風發外,更發現白耀哈是承繼他的妻子姜愛玲 (彭秀慧 )的理想人選之後的進程是在成功把姜過戶給白的數個月後,苗和姜猛然發現兩人的真愛才是真。要成功復合的首要行動是合力令白消失(把他推落橋)

全劇劇情誇張,但亦是因為誇張的程度已超越了去思考有甚麼不合情理的地方,所以觀眾可以更盡情去欣賞三位演員的演出。作為一個喜/鬧劇,演員的合拍性非常重要。在台上看到的是三位演員對對方的完全信任和享受與對方的交流。當中,朱栢謙的演出是令人拍案叫絕。他把白耀哈的神經質、頹廢和無欲無求(其實是生無可戀)的性格完全演活出來盧智燊已不止一次演情場浪子處理苗日飛的角色絕對勝任有餘至於彭秀慧無論在初段當還是苗的妻子時的聰明、理性和事業型性格處理得恰當外及後被愛情溶化的柔情小綿羊也同樣可愛。不過她在《點解手牽狗》的Sylvia實在太入心,難免令筆者把兩個角色聯想起來。

5.2012